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郑州及周边成暴雨大暴雨核心区,城市防洪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9-11 12:26:38
  • 21

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我国多地频繁遭遇强降雨的侵袭,郑州及周边地区在2021年7月遭遇的历史性特大暴雨,不仅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,也考验了城市防洪体系的极限,本文将深入探讨郑州及周边地区为何成为暴雨大暴雨的核心区,分析其背后的成因、影响及城市防洪面临的挑战,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。

郑州及周边地区成为暴雨大暴雨核心区的成因

郑州及周边成暴雨大暴雨核心区,城市防洪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
1. 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

郑州位于中国中部,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交汇处,地势西高东低,北高南低,这种地形条件使得来自西北方向的湿润气流在郑州地区容易汇聚,加之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影响,易形成强对流天气系统,导致短时强降雨的发生。

2. 气候变暖与季风影响

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,季风系统的变化也加剧了局部地区的降水不均,夏季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郑州及周边地区交汇,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,有利于降水的产生和增强。

3. 城市热岛效应与下垫面变化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郑州及周边地区的“热岛效应”日益显著,城市下垫面的变化(如建筑物的增加、绿地的减少)影响了局地的微气候环境,使得城市区域更容易形成局部强对流天气,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也减少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蒸发,导致地表径流增加,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。

暴雨大暴雨对郑州及周边的严重影响

1. 城市内涝与交通瘫痪

2021年7月特大暴雨导致郑州多处严重内涝,部分地区积水深度达数米,地铁线路因进水而停运,造成大量人员被困和疏散困难,交通系统的瘫痪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,也对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。

2. 基础设施受损与次生灾害

强降雨还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受损严重,包括电力、通信、供水等系统受到影响,暴雨还可能引发山洪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,对周边山区和农村地区构成威胁。

3. 公共卫生与安全风险

长时间积水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和传染病传播,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,由于救援和疏散工作难度大,增加了人员伤亡的风险。

城市防洪面临的挑战

1. 防洪设施建设滞后

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洪形势,郑州及周边地区的防洪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部分老旧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当前防洪需求,新建设施的规划和实施也面临资金、技术等方面的挑战。

2. 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

虽然近年来气象预警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,但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,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仍需提高,应急响应机制在快速动员、资源调配、救援协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。

3. 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足

城市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普遍较弱,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,在面对极端天气时,往往容易出现恐慌和混乱,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
应对策略与建议

1.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与改造

(1)推进老旧排水系统的改造升级,提高排水能力;

(2)加强城市内涝易发区域的治理,如低洼地带、下穿式立交桥等;

(3)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,增加雨水自然渗透和储存能力;

(4)建设或升级防洪堤坝、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。

2. 完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

(1)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,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;

(2)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,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、有效地进行救援和疏散;

(3)加强跨部门、跨地区的协调合作,形成联防联控的应急体系;

(4)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,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

3. 推进智慧防洪与科技应用

(1)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构建智慧防洪系统;

(2)通过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,提前预测和发现潜在的洪水风险;

(3)利用无人机、机器人等先进装备进行现场勘查和救援;

(4)推广公众参与的防洪APP和在线服务平台,提高信息传播和互动效率。

有话要说...